余阿呆 发表于 2015-6-19 14:56:29

文品复兴官 我怀念的

对于旧物我总有割舍不掉的情结,总觉得上面刻满了过去的痕迹,你凝视着它总感觉有什么液体状的东西在汩汩流动,像一条干净的河。总是趁着闲暇之余回到老家,“老家”一词似乎给人一种永远断水断电放不开手脚束缚感,但之于我的意义就全然不同了。从前的自己是小巷子里疯跑的丫头,扎着两个小羊角辫,毫无畏惧的样子,这时候就总能听到巷子里的吆喝声,花样繁多,有时是“卖麻糍咯”有时是“磨剪刀咯磨菜刀咯”有时是“换煤气咯”……数不胜数,它忠诚地伴随着我走过了我的志气的童年暴躁的青春期,因此我也产生了一种它肯定不会离开的依赖感,但往往这种小小的盼望都是事与愿违。果不其然,不管现在我再怎么执著地在小巷子里转来转去,那过去的一阵阵熟悉的吆喝也统统销声匿迹,小巷子失去了灵魂,像赌气似的躺在那儿没有再起来。如今的我早已是一名大二的学生,但仍是恋恋不忘地探寻着那一声声吆喝的痕迹,别人怕也是不会懂吧。时代在变迁世界不停地旋转,它带走了许许多多我们记忆里真实存在的有质感的东西,就比如说我记忆里的吆喝声,我总记得小小的自己在楼上画画,楼底的吆喝声也接连不断,但并不吵人,街坊领居与来往小贩也是相识,通常是道一声好或是以笑相应,然后吆喝仍是继续,一声接一声跌宕起伏,我伴着吆喝而画,真是没有比这更让我快乐的事了。在中学课堂上听老师讲义乌鸡毛换糖的历史,我自然而然地便想起小巷,想起吆喝,那时候美好的愿望一点点地植根进以后的生活,我更愿意称吆喝为一门艺术,一种文化,而不是被大多数人所摒弃的叫卖手段、商业化的东西,所以我现在成了一名大二的艺术生,忙活着各种艺术类的作业,但我却依然乐在其中。文化来源于生活又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,既然如此,如今富足的义乌可以算是受了吆喝的恩惠,但它却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,躲在厚重的幕布后,没有再登场。我没来由地生出几分惆怅。我慢腾腾地顺着楼梯往上走,突然想起了卖糖炀的人没有来,他本应用他的喇叭声唤醒小巷的每个人,他本应用他编的小调子提起每个人的注意力,可是都没有,他逐渐沉默了,后来干脆就消失不见,我再也没有吃到过那般滋味的糕点。我看了一眼发光的手机屏幕,深深地叹了一口气。张爱玲:“原来你也在这里啊。”这么朋友似的问候让我倍感亲切,我多希望有一天,那些失落的东西通通能够回来,带着当时的天真的和感动,然后用那种轻飘飘的但不轻佻的语气说一声:“原来你也在这里啊。”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文品复兴官 我怀念的